《山西化工》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1]。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虽然“中医西化”、“中医现代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和“全盘西化”不同。“全盘西化”是不顾自身特点,盲目照搬西方技术,从而使中西医结合科研走入歧途[2]。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1 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某中药方剂对某西医病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作为中药方剂,因其药物成分复杂,采用西医作用机制的方法不易研究,这种研究模式一般选取经方特别是药物种类少的方剂,如白虎加人参汤、芪参汤、金匮肾气丸等,利用动物建模进行西医机制研究;也有用这些方剂在临床上针对某一西医病名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观察药物有效率。这种模式在中成药开发、以现代化方法探究中药作用原理及疗效、增加药物西医说服力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功劳,但这一研究模式的误区主要在于“一概化”,忽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西药在用这种模式时是建立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致性的生理、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等基础上,所以药物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普遍性。而中医则是建立在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区别论治的基础上,同一病症在不同阶段、不同个体、不同季节甚至不同环境的治法处方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一方一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这一简单化模式使方药在应用时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不能灵活选方、加减化裁,使临床疗效大打折扣;如果按病选方,方不对证,甚至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1.3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3-4]。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4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助性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5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 “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上一篇: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