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化工》
季晓芬(1971—),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消费行为、服饰文化、服装供应链等。
婚嫁服饰是婚俗礼仪的重要象征,目前对于婚服的研究,以婚俗文化、礼制、配饰、婚服设计方面居多[1]。而对于婚服形制的演变规律及其背后人文观念、审美消费、社会变革等深层次原因的探索却鲜少涉及。
中国传统婚服起源于周,历经秦汉发展,唐宋达到高潮,直至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婚服形制,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与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西式婚服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婚嫁仪式的新风尚[2]。由此可知,明代婚礼服饰发展的最为完善,从而奠定了此后500年汉族婚礼服饰的基本形制[3],因此部分学者借古开今,通过梳理古代传统婚嫁服饰,探究当代婚服中的传统设计。1949年后,由于婚礼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婚嫁服饰的形制发生了改变。随着民国时期西化之风逐渐消散,婚嫁服饰在社会变革中,受到不同时代社会思潮与价值观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文中通过对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典型的婚嫁服饰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回顾当时的婚俗礼仪与社会思潮,探究社会风尚潮流,窥见历史变迁。
1 不同时期婚嫁服饰的变化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65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预示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制定服饰制度是传统中国历朝历代的开朝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了传统封建社会的框架,未曾明令服制限制,新政府对旧中国实行了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口号,受其影响该时期的婚俗礼仪与婚服变得十分朴素[4]。
“政治性”与“简朴性”是这一时期婚俗礼仪中最为突出的特点[4]。自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5]正式实施后,人们结婚需要向上级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礼由组织操办,来宾多为单位职工,婚礼现场更像是单位联欢会。婚房设置也极为简单,只要置办好婚床、椅子、桌子等凑齐“36条腿”或“72条腿”,再贴上大红喜字即可。聘礼和嫁妆都是“奢侈品”,由床、脸盆、痰盂和暖瓶组成的“婚礼4件套”,总价不到15块。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推进,民国后期带有资产阶级倾向的西式婚礼及婚服被民众逐渐摒弃。中国传统婚嫁服饰,在50年代早期仍有部分新人穿着,但一般都经过改良——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新娘则身着旗袍,头戴花圈[6]。此时的旗袍以棉布面料为主,色调与设计都相对简约淳朴,但随着旗袍被打上“旧社会”的印记,这类传统服饰逐渐被冷落。后来受社会环境影响,新人婚服不再讲究披红挂绿,而着重体现“劳动之美”[6], “列宁装”“干部装”“中山装”等作为婚服在新人中迅速流行起来。1956年的结婚照如图1所示[7],图中女性一般身着知青服,男性则套上中山装。
图1 1956年的结婚照Fig.1 Wedding photo taken in 1956
1.2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7年)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婚礼仪式中,新“三拜”成为主流,先拜伟大领袖,再拜革命群众,最后夫妻对拜。而“红宝书”和毛主席像章也是当时婚礼的必备品,婚礼现场随处可见。其中毛主席像章更是新婚夫妇乃至婚礼来宾造型中的重要配饰。
“文革”时期“越朴素越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少有人会为结婚置办新的衣服,沿袭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简朴低调的衣着风格,新人们的婚服为蓝色制服或黄军装,又或是老旧的棉袄和罩衫。1986年黑龙江日报社记者李振盛与祖莹侠简朴的婚礼现场如图2所示[8]。李振盛在回忆婚礼时提及,其婚服就是在穿了多年的对襟棉袄外面加了一件深灰色的中式对襟罩衫,新娘则在小棉袄外边穿一件绿底小白花的素罩衫[8]。参加婚礼的人同样不是穿着黄军装就是同新郎类似的中式对襟衫。
图2 李振盛与祖莹侠婚礼现场Fig.2 Wedding scene of LI Zhensheng and ZU Yi
正如“革命伉俪多奇志,不爱红妆爱绿装”所描述的,身穿黄军装,戴上红五星,胸挂毛主席像章(见图3[9]),手捧红宝书,是当时典型的结婚装束(见图4[10])。此时,传统婚礼的装扮不再出现,老式的凤冠霞帔、旗袍和西方的西装婚纱等成为了压箱底甚至是需要烧毁的服装[11]。
图3 毛主席像章Fig.3 Chairman Mao badge
图4 1966年的结婚照Fig.4 Wedding photo taken in 1966
1.3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年)
上一篇:山西省养羊业疾病预防控制现状调查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