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化工

山西历史文化——平鲁长城修建始末 

来源:山西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5
平鲁地处山西省西北部边缘带上,西端与内蒙清水河县接壤,有着长约40公里的蒙晋边界线。明长城从右玉大沙口绵延向南,经平鲁税家窑西北入平鲁境,并沿着这一边界带逶迤向南,经平鲁区高石庄、阻虎两个乡镇后由亥子峁村西北2公里处进入内蒙清水河县北堡乡泉子沟村蜿蜒西去。它既是500年前明朝大同镇的“边墙”,同时又是今天山西与内蒙古的一段界墙。两省的农家一墙相隔,炊烟互绕,鸡犬相闻。

平鲁长城为辽宁省鸭绿江岸至甘肃省嘉峪关号称万里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外长城大同防御段上最西边的部分,也是当时最要冲的地方之一。平鲁地区因北与蒙古草原、西与黄河套谷相邻,其山川形势的通道作用以及屏蔽北京与山西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客观地成为历代兵家用武之地。古代各个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贵族领主同南方汉民族的统治者,在这块时为“边陲”的土地上演绎了无数场“烽烟四起、战马嘶鸣、锋镝交响、尘烟滚滚”的悲壮历史活剧。

平鲁区境内分布的长城主要是明外长城,经平鲁区文物管理所测得目前保留总长度为 37.63 公里 。该段长城既包括了明朝时期“平虏卫”(现平鲁凤凰古城)分边管辖的四十七里六分长城,又包括了在明朝时不属于“平虏卫”管辖的大同井坪路灭胡堡(平鲁阻堡)分边长城,另外还包括了明朝时期属威远路(右玉境内)所辖“威胡堡”(现平鲁少家堡)长城。在明朝时代,该段长城是一道完整坚固的由黄粘土夯筑而成的墙体,这段长城在完整时的总体实际长度为79华里。

平鲁长城最早修筑时间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三月,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兼督粮储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余子俊,奏请修筑大同镇包括平鲁一带早期的长城,“大同中路起,西至偏头关东西六百里之间每隔二里修筑墩台一座,墩台与墩台之间挑壕堑,壕宽一丈五尺,深一丈”。同年六月兴工,七月以军士勤劳进行过赏银抚恤,八月余子俊奏请宪宗皇帝以“大同西路新修墩台俱不如法,合治总兵官周玉、镇守太监孙振、巡抚都御史秦厷等罪。”并于成化二十一年七月开始“东自四海冶(北京延庆,时为宣府镇东路)起,西至黄河止一千三百二十里筑墩台,挑壕堑”。在当时,这段长城还不是现在的规模,没有墙体,只有一道很长的堑壕和隔一段距离耸立着一座夯筑的墩台,绵延于平鲁现在长城的位置上用来阻挡蒙古军的进犯。

在历时几十年后,随着以俺答为代表的蒙古右翼势力的崛起,其部落群体驻牧于黄河西岸东胜等广大地区,其时“虏情日焰”,使得明王朝的西北方边界上“山岗墩台烽火不断,驿路羽檄飞驰交催”。于是修筑边墙成为当务之急,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廷任命兵部右侍郎翟鹏总督宣府、大同军务,并要求翟鹏“及时加意修葺边备,操练官军,密布要害,整理粮饷,增筑墩堡,卑高厚完固,烟火相接”。嘉靖二十三年十二月,任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翁万达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偏、保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翁万达巡行大同边塞,相度山川地貌,认为原有的长城其防御的作用不是很大。嘉靖二十五年,翁万达同巡抚詹荣在议筑大同镇长城时提出:“堑可填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长城,长城必有台,利于旁击;台必置屋以处戍卒;近城必筑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数暗门以便出哨。自丫角山(位于现内蒙古清水河北堡乡口子上村)至阳和(大同东)旧有堑或城而不固。三月令通筑长城,补故创新,敌台暗门称是。”平鲁长城时为大同西路防线,它的西端就是丫角山,因此该段长城基本成型于这一时期。
此后的嘉靖至隆庆二十几年里,蒙古军频繁进掠,大规模战事不断,平鲁长城不仅无暇整修而且多处遭到蒙古军的毁坏。“隆庆议和”(1570)之后,蒙汉敌对关系得以缓和,边境战事平息,蒙古部野蛮的军事犯塞转为款塞与贡市。得以休养生息的明王朝为防患于未然,于万历元年(1573)开始大修边备,此时,平鲁长城再次得到修葺,几座高大精美的骑墙敌台和戍楼建于这一时期。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虽作为边塞的长城上断断续续发生过一些军事冲突,但基本没有出现大的战事,平鲁全段长城得以以今天的面貌存留下来。

上一篇:山西:3名孩子走上车来车往的高速路,原因让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