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化工》
山西狭长,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左传》里用“表里山河”来形容山西,省会太原便是这片山河的中心。
山西,八百里太行从这里崛起,五千年文明在这里传递,在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原上,翻腾不息的黄河水与吕梁山相撞后缓缓向南,出壶口,下龙门,在风陵渡口转头,而后一路东去。山西狭长,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左传》里用“表里山河”来形容山西,省会太原便是这片山河的中心。可就是这个中心位置将太原置于了“尴尬”的境地,北边的重工业基地大同,向距离不远的北京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源;东南边的晋城与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相隔也不过一百多公里,那里藏着更多的机会;南边的运城人更是特立独行,一口关中方言,浑身都是陕西味……
被一群大城市包围的太原显得面目模糊、性格温吞,似乎大多山西人都没有非去太原的必要,那么山西以外的人更没有什么一定要记住太原的理由,即使记住,也不外乎煤和醋,污染与落后。这些广为人知的标签一度成为太原的代名词,让人们对这座城市产生了误解。但是终有那么一天,太原人会洗去灰霾、甩掉偏见,向别人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时,能说一些除了煤和污染以外的事情,说起太原漫长的历史,说起太原不为人知的故事。
不为人知的“龙城”
太原,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这让很多人颇感意外:这个存在感不高的省会城市,竟然拥有一个如此霸气的别名。当甩掉偏见与误解,人们会发现,太原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可讲,这些故事关乎落寞,也关乎辉煌。
辉煌的历史
煤可能是大多数外省人对太原的初印象,再仔细想,就又贴上了污染严重、没有地铁之类的标签,这些都不足以激发人们踏访的兴趣。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遗忘了这里曾是文明的起源。太原是一座拥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曾为九朝古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咂舌,其漫长的历史,甚至可以对着西安、北京等一众繁华大都市大喇喇地说一句“后生”(后生:太原方言,指年轻人)。
说起太原的历史,晋阳城便不得不提。晋阳建城以前,太原盆地被戎狄盘踞。后来,春秋晋国吞并群狄,把太原盆地囊括到华夏的范围内。而晋阳城,由晋国上卿赵家人营建,既是赵氏预防诸卿斗争而预备的退守大后方,也是赵氏用来向北方拓展势力的前进基地。晋阳,可攻可守,从此开始了其历时一千五百余年的北方重镇名城时期。
晋阳,在宋代以前,既是连接中原与塞北的必经之路,也曾上演过赵氏孤儿的传奇,又成就过盛唐霸业。李唐自晋阳得天下,设并州大都督府,后又逐步将晋阳擢升至北都的地位。然而,金、元两代,晋阳城的地位急速下降,草原霸者以幽燕之地控扼中原,从此,军政核心在幽燕,经文教中心在江南,中间有大运河相沟通,自然不再需要绕道太原,太原从此便开始了“靠边站”的历史进程。
总之,晋阳城时期的太原,乘汉唐机遇,翼蔽关洛正北,控扼攻守重地,自是风光无两。然而,世殊时异,塞外与中州的核心一并东移,北宋以后的太原便逐渐成为“京杭”动脉的支线。再往后,太原也只能以省会之名与山西政治、经济共进退,却再也不复往日的晋阳风貌。
落寞的工业
太原发展工业的历史极为悠久,杜甫曾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周邦彦也说“并刀如水”。可见早在唐宋时期,太原产的剪刀就已经全国知名。到了明清两代,太原作为边关重镇,更是成为重要的兵器生产基地。1979年,山西把《关于把山西建成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报告》提交中央。次年,国家支持山西做强能源基地,从此,煤炭撑起了山西省经济的半壁江山。从1949年至2014年底,山西累计生产煤炭一百六十亿吨,占全国四分之一,净调出量超过全国的七成。从某个程度讲,太原是山西的缩影,太原的发展与山西始终在一个频率上,所以搭载着煤炭资源,太原更是逐渐成为山西省的工业核心。铁水飞溅、火车轰鸣,一大批重工企业在这里落户;西山煤电、太原钢铁厂更是一代太原人永远的记忆和情怀。
然而,时代在变化,经济要转型,2500岁的古城太原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决定抹去脸上的煤灰,调整经济结构,试图捡起往日的荣光。2017年,山西把“煤炭产量第一大省”的称号正式移交给内蒙古,想要努力甩掉人们给自己贴的标签,但这也让依赖煤炭产业为生的山西陷入了困境,当其他城市在转型的风口浪尖上怒刷存在感时,在为“抢人大战”摩拳擦掌时,太原却错过了发展机遇。外人总是在感慨山西衰败的速度,感叹太原的落后,但又有多少人能陪这座城市见证它漫长的再起步呢?2017年,太钢集团顺利研发并投产了圆珠笔芯,这项看似微不足道的技术第一次被中国所攻破,然而又有几人知呢?
上一篇:山西文坛70年概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