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化工

山西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尸骨曾被收购做饲 

来源:山西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03

7月8日发现的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郭庭荣供图

"白骨岳积四十万,至今此地无青春。"距今22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史料记载,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兵四十余万。

7月8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山西高平市南王庄村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红星新闻从高平市文旅局了解到,已将发现的尸骨层上报山西省文物局,并将根据批复结果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研究长平之战的当地学者告诉红星新闻,尽管在长平之战核心遗址区曾多次发掘出尸骨坑,但由于不注重保护等多种原因,现存并不多。所以,近日在高平市南王庄村西王降河发现的这处尸骨遗址显得十分珍贵。

此外,红星新闻注意到,目前,高平市正在积极推进长平之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760万元的价格中标长平之战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编制项目。

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已上报省文物局

据《山西晚报》此前报道,此次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经测量,尸骨层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距土崖顶端地表约2米。除土崖裸露出的尸骨层外,在其周围的地头上,可能是受雨水的多次冲刷,已经发酥的尸骨随处可见。

史料记载,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进程。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据山西省文物局网站显示,长平之战遗址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位于高平市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遗址范围西起头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余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长约30余公里。遗址内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百里长城、营防岭、空仓岭、骷髅庙、尸骨坑等遗址遗迹尚存。

参与本次现场勘查工作的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学者郭庭荣表示,白起杀降并非只在一个地方,而是以丹河为轴线分布在沿岸的多个地方,千百年来,丹河沿岸不断有尸骨出土,也不断有人处置这些尸骨。

郭庭荣告诉红星新闻,现在人们发现的尸骨坑形成原因有三种可能:一是秦军挟诈杀降后,为掩盖其罪恶,借助天然河谷、凹地将尸体草草掩埋;二是在战争若干年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当地百姓将骨骸拾掇在一起掩埋,毕竟入土为安是古代先民的共识;三是一些帝王或地方长官,为了教化百姓,积德行善,抚慰亡灵冤魂,专门举行一些安葬遗骸的公祭活动而形成的坟地,如大门坟、营门坟、供堂坟、白骨岭、骷髅庙等。

高平市文旅局一名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由于疑似尸骨坑位于长平之战遗址保护区内,对于此次的发现并不意外。"老百姓发现裸露出来的尸骨(在当地)很正常,我们主要保护遗址不让他们随便动。骨头本身没有太高的文物价值,只能测下年代,不是什么大发现。"

该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南王庄村发现的尸骨层,目前已上报省文物局,并将根据批复结果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7月17日,红星新闻致电山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员称刚接到相关文件,暂未开展具体调查工作。

当地历史上战争频发尸骨重叠情况尚待考证

据《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记载,1995年4月,永录村村民李珠孩修整田地时挖出不少人骨,并发现17枚刀币和1枚铜簇。田贵生(李珠孩妹夫)获悉后报告至高平市文化局和博物馆,引起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同年10月下旬至12分月上旬,工作人员对永录1号尸骨坑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也是长平之战遗址的首次正式考古发掘。